2020-1-16

年底了好多乱七八糟的事,大脑处于“滞涨”状态。

最近听到周围的人关于自我满足的一些看法,联想到一些社会心理学中关于传统亚洲与西方社会环境下的人格塑造,以及不同文化与认知对人格的影响。其中,处于独立人格与相互依赖人格对自我认知处于一个对立面,或者说,相互反对。

处于不同社会环境下拥有不同人格的人对获得自我认同感的方式也不同。相互依赖型人格也许会更加偏向于通过在社交中获得支持来获得强烈的归属感。而独立型人格则更偏向于通过自我行为来获得自己的满足。

但是即使在一种文化内部,个人的生活经历也会影响其自我观点。

将文化鲜明的分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似乎过于简单化,因为任何文化中的个人主义都会在不同的个体之间有所差异。

— Oyserman & others, 2002a, 2002b

作为一个理工狗,在学习社科类学科时总会对很多固有的认识产生怀疑,或者说是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描述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带来的不适感。当我们认为真实世界不可知时,我们所进行的认知都是我们的主观映像,但不论什么学科,最后都是在研究哲学的基本问题,其中认识自我无论在唯心还是唯物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家刘易斯写道:“在整个宇宙中有一件事,而且 只有一件,我们对之的了解比我们能从外部观察学到的要多,”“这就是‘我们自己’。可以这么说,我们拥有内在信息,我们知道内情。”

想到当初接触心理学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后来逐渐发现当对一个事物产生纯粹的好奇时,这种探索欲与求知欲是最为强烈也是最没有目的的。学习心理学带来的是自省力、自知力,能无偏见地接受各种知识,不偏听偏信,不断地进行反省和思考,审视自己,也审视周遭的人。

回到开头自我满足的问题,有时会很庆幸,我的很多生活习惯似乎和10年前一模一样,老妈回来看我,发现我吃完饭没事就坐到桌子前,和当初上学时没有什么变化。也许是我清楚如何自我满足,也许是我清楚如何把自己的周遭屏蔽开, 也许是不愿意改变。十年前,我写字画画看书玩魔兽敲代码,现在也一样。我曾想过这些事能带给我的是成就感还是什么,最后发现不过是做这些事时的满足感,笔在自己手里,肆意放纵,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