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笔记

[美] 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 中信出版社 2015年5月第1版

部分摘抄,仅作记录,忌断章取义.


第一章、媒介即隐喻

  1. 书面形式把语言凝固下来,并由此诞生了语法家、逻辑家、修辞学家、历史学家和科学家——所有这些人都需要把语言放在眼前才能看清它的意思,找出它的错误,明白它的启示。-P14
  2. 隐喻是一种通过把某一事物和其他事物做比较来揭示该 事物实质的方法。通过这种强大的暗示力,我们脑中也形成了这样一个概念,那就是要理解一个事物必须引入另一个事物:光是波,语言是一棵树,上帝是一个明智而可敬的人,大脑是被知识照亮的洞穴。如果这些隐喻不再有效,我们一定会找到其他适用的:光是粒子,语言是一条河,上帝是一个微分方程(正如罗素曾经宣称的),大脑是一个渴望栽培的花园。-P15

第二章、媒介即认识论

  1. 媒介的变化带来了人们思想结构或认知能力的变化。我的观点仅仅是说,一种重要的新媒介会改变话语的结构。-P30
  2. 印刷术树立了个体的现代意识,却毁灭了中世纪的集体感和统一感;印刷术创造了散文,却把诗歌变成了一种奇异的表达形式;印刷术使现代科学成为可能,却把宗教变成了迷信;印刷术帮助了国家民族的成长,却把爱国主义变成了一种近乎致命的狭隘情感。-P32,P33
  3. 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P33

第三章、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1. 关于这个变化,刘易斯·芒福德写道:“印刷书籍比任何其他方式都更有效地把人们从现时现地的统治中解放出来。”-P38
  2. 如果有读者认为我的这个观点过于“麦克卢汉化”,那么我可以引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段话:“如果印刷机存在,这世上是否还可能有《伊利亚特》?”他反问道:“有了印刷机,那些吟唱、传说和思考难道还能继续吗?这些史诗存在的必备条件难道不会消失吗?”马克思完全明白,印刷机不仅是一种机器,更是话语的一种结构,它排除或选择某些类型的内容,然后不可避免地选择某一类型的受众。-P51

第四章、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1. 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沉默比掌声更得体,我希望你们能够用自己的批判力、理解力和良知来听我的演讲,而不是用你们的激情或热情。-P55
  2. 阅读过程能促进理性思维,铅字那种有序排列的、具有逻辑命题的特点,能够培养沃尔特·翁所说的“对于知识的分析管理能力”。-P62
  3. 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由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P62
  4. “如果只拘泥于耳熟能详的专门术语,就会丧失对事物进行宏观全面认识的能力,即使在熟悉的领域里也一样”。-P69,P70
  5. 文字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而是形成一个语境,让人们可以问“这是真的还是假的”。-P73
  6. 即使在1890年,广告里仍然除了文字别无他物,广告被看作一项严肃而理性的事业,其目的是用文字形式传播信息、发表主张。-P73
  7.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美国的前15位总统如果走在街上,没有人会认出他们是谁。那个时期的著名律师,他们的社会地位、观点和知识都是在印刷文字中得到体现的。如果想想那些近年来成为公众人物的总统、牧师、律师和科学家,你也许会意识到现在的情况有多么不同。想想尼克松或吉米·卡特,或者比利·格林厄姆,或爱因斯坦,首先进入你脑海的是一个图像、一张图片上的脸,或一张电视屏幕上的脸(对于爱因斯坦,则是一张照片上的脸)。而至于他们说过些什么,你可能一无所知。这就是思维方法在以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和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中的不同体现。-P74,P75

第五章、躲猫猫的世界

  1. 但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新闻都是不起作用的,至多是为我们提供一点谈资,却不能引导我们采取有益的行动。这正是电报的传统:通过生产大量无关的信息,它完全改变了我们所称的“信息统一比”-P84
  2. 不管是在口头文化还是在印刷术文化中,信息的重要性都在于它可能促成某种行动。-P84
  3. 电报只适合于传播转瞬即逝的信息,因为会有更多更新的信息会很快取代他们。这些信息后浪推前浪地进出于人们的意识,不需要也不容你稍加思索。 -P86
  4. 电报引入的这种公众对话形式有着鲜明的特征:其语言是新闻标题的语言——耸人听闻、结构零散、没有特别的目标受众。新闻的形式类似口号,容易为记住,也容易被忘记。新闻的语言是完全不连贯的,一个消息和 它前面或后面的另一则消息毫无关系。每个“标题”都是独立存在的。-P86
  5. “了解”实施开始有了新的意义,因为“了解”并不意味着人们能够“理解”事实的言下之意、背景知识和与其他事实的关联。-P86
  6. 加夫里尔·萨罗蒙曾经说过:“看照片只需要能辨认,看文字却需要能理解。”他这样说的意思是,照片把世界表现为一个物体,而语言则把世界表现为一个概念。即使最简单的命名,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把一样东西和其他东西进行比较,选择共同的某些特征,忽略不同之处,然后进行归类-P89
  7. 照片表现的是事实,而不是关于这些事实的讨论或从这些事实中得出的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照片没有认识倾向。苏珊·苏塔格说过,照片是“我们通过照相机表现出来的东西对世界的理解”-P89,-P90
  8. 以照片为中心的这些图像不仅仅满足于对语言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而且试图要替代语言全是、理解和验证现实的功能。-P91
  9. “看”取代了“读”而成为他们进行判断的基础。-P92
  10. 电子和图像革命所产生的最令人不安的后果是:电视呈现出来的世界在我们眼里已经不再是奇怪的,而是自然的。这种陌生感的丧失是我们适应能力的一种标志,而且我们的适应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变化程度。-P97
  11. 如果我们中的某些人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模式,那么在我们看来,是这些人不合时宜、行为乖张,而绝不是这个时代有什么问题。-P98

第六章、娱乐业时代

  1. 这样的愿望正是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的“后视镜”思维:认为一种新媒介知识旧媒介的延伸和扩展,比如汽车知识坑快的马,电灯是功率更大的蜡烛。-P102
  2. 大脑和技术都是物质装置,思想和媒介都是使物质装置派上用场的东西。一旦技术使用了某种特殊的象征符号,在某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或融入到了经济和政治领域中,它就会变成媒介。换句话说,一种技术只是一台机器,媒介是这台机器创造的社会和文化环境。-P102
  3. 只有那些对技术的历史一无所知的人,才会相信技术是完全中立的。-P102
  4. 随着娱乐业和非娱乐业的分界线变得越来越难划分,文化语的性质也改变了。-P118

第七章、好······现在

  1. 如果我们不喜欢播报新闻的人,是否也要驱逐他呢?难道电视为了迎合观众的喜好可以是非不分吗?-P122
  2. 如果在电视上,可信度代替了事实而成为检验讲述是否可信的决定性因素的话,那么我们的政治领导人就不必关心事实真相,而只要努力让自己的表演达到最佳感就可以了。-P122
  3. “同一语境”是个关键词,因为只有通过语境我们才能判断出一个表述是否自相矛盾。-P130
  4. 简单地说,自相矛盾的存在需要具备一些条件,只有在一个前后连贯的语境中,观点和事件彼此相关,自相矛盾才能成立。如果语境消失了,或者割裂了,那么自相矛盾也会随之消失。-P131
  5. 在这样一个被割裂的世界里,我们无法通过识别自相矛盾来检验正误,因为自相矛盾根本不存在。-P131
  6. 我们已经彻底适应了电视中“好······现在”的世界——所有的事件都是独立存在的,被剥夺了与过去、未来和其他任何事件的关联——连贯性消失了,自相矛盾存在的条件也随之消失了。-P131
  7. 谎言没有被定义成真理,真理性也没有被定义成谎言。真正发生的是公众已经适应了没有连贯性的世界,并且已经被娱乐德麻木不仁了。-P132

第八章、走向伯利恒

  1. 电视最大的长处就是它让具体的形象进入我们的心里,而不是让抽象的概念停留才我们的脑海中。-P146
  2. 大众教育的危险在于它可能真的变成一种娱乐。-P147,148

第九章、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1. 通过最凝练的方式集中展示娱乐业的各种形式——音乐、戏剧、图像、幽默和名人——电视广告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自《资本论》发表以来最猛烈的进攻。-P152
  2. 资本主义与科学和自由民主一样,是启蒙运动的产物。资本主义的理论家们都相信,买卖双方应该具有相当的成熟程度,了解足够的信息,然后理智地进行双方互惠的交易,这些是资本主义的基础。如果贪欲是资本主义的燃料,那么理性就应该是机车的司机。根据这个理论,市场中的竞争要求买者不仅要知道什么产品对他来说是好的,而且要知道什么是好的产品。 如果卖方生产了没有价值的东西,那么根据市场的规律,他就应该败出。他们认为,买方的理性激励竞争者成为赢家,并且敦促赢家不断进步。在买方无法做出理性决定的情况下,法律就应该接入使交易无效。-P152
  3. 因为在电视上,政治家们给观众的不是他们自己的形象,而是观众想要的形象。-P160
  4. 这就是所有成功电视广告的经验:他们给我们一个口号、一个象征或一个为观众创造出引人注目的形象的焦点。-P161
  5. 就像电视广告为了起心理疗法的作用而必须舍弃真实可信的产品信息一样,形象政治为了同样的目的也必须舍弃真实可信的政治内容。-P162
  6.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历史在形象政治中发挥不了重要作用,因为历史只有对于那些相信过去能够滋养现在的人才有价值。-P162
  7. 我觉得历史学家卡尔·肖斯科的观点非常切中要害,他说,现代人对于历史已经变得漠不关心,因为历史对他们来说没有实用价值。换句话说,导致历史消失的是人们事不关己的态度,而不是他们的固执和无知。-P163
  8. 特伦斯·莫兰认为,在一个本身结构就是偏向图像和片段的媒介里,我们注定要丧失历史的视角。他说,没有了连续性和语境,“零星破碎的信息无法汇集成一个连贯而充满智慧的整体”。我们不是拒绝记忆,我们也没有认为历史不值得回忆,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已经被改造得不会记忆了。-P163,P164
  9. 历史的消失根本不需要如此残酷的手段,表面温和的现代技术通过为民众提供一种政治形象、瞬间快乐和安慰疗法,能够同样有效地让历史销声匿迹,也许还更恒久,并且不会遭到任何反对。-P164

第十章、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1. 在学校里,你必须遵守各种行为规范,而看电视的时候,你不必顾及任何规章制度或行为规范;在教室里,娱乐不过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在电视上,娱乐本身就是一种目的。-P171
  2. 这并不意味着《芝麻街》没有教育性,事实上,它绝对具有教育性——每一个节目都有教育性。就像阅读能培养人们对于学习的某种倾向一样(不管是怎样的书),看电视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P172
  3. 约翰·杜威曾经说过,课程的内容是学习过程中最不重要的东西。我们这里也许可以借用他的观点作为指导。他在《经验与教育》中写道:“也许人们对于教育最大的错误认识是,一个人学会的只有他当时正在学习的东西。其实,伴随学习的过程形成持久的态度······也许比拼写课程或地理历史课更为重要······因为这些态度才是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的东西。”换句话说,一个人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的学习的方法-P172,P173
  4. 我想指出的第一点是,电视对教育哲学的主要贡献是它提出了教学和娱乐不可分的理念。从孔子到柏拉图到洛克到杜威,没有人在他们对教育的论述中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如果你博览教育文献,你会发现有人说过,孩子在学习自己有兴趣的东西时掌握得最好;你还会发现有人说过——柏拉图和杜威对此也十分强调——理性只有在情感的肥沃土壤里才能得到最好的培养;你甚至会发现有人说,一个慈爱的老师会使学习成为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从来没有人说过或暗示过,只有当教育成为娱乐时,学习才能最有效、最持久、最真实。-P175
  5. 西塞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P175
  6. 电视提出的三条戒律并由此形成了的教育哲学:你不能有前提条件;你不能令人困惑;你应该像躲避瘟神一样避开阐述-P175,P176
  7. 萨罗蒙得出一个结论:“从电视上获得的意义往往是一些具体的片段,不具备推论性,而从阅读中获得的意义往往和我们原来储存的知识相关,所以具有较强的推论性。”-P181,P182

第十一章、赫胥黎的警告

  1.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时赫胥黎式的——使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P185
  2. 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P186
  3. 通讯模式中的技术变化比交通模式中的技术变化更能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P188
  4.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P194
5 1 投票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